據新華社電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升空在即,航天員將在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進行3個由香港中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水膜反應”“太空養蠶”和“雙擺實驗”。 “我們預計雙擺在無重力情況下會有規律地按著圓周路徑擺動。”在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的實驗室里,高三學生侯柏全向記者講述“雙擺實驗”的原理和設計過程。3年前,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示范了多項失重狀態下的科學實驗,其中一項是“單擺運動”,激發侯柏全和同學們深入探究航天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構想出“雙擺實驗”。 “它跟人類手臂擺動相似,可以研發成協助航天員工作的工具,比如用來采集石頭樣本的機械臂。”同學們拿著雙擺模型詳細解說,他們期望實驗結果能為太空修補工序提供機械技術支援。 這次神舟十一號升空,航天員將帶著蠶寶寶遨游太空。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太空養蠶”實驗設計者之一梁芷韻表示,養蠶抽絲是中國傳統工藝,由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進行這項實驗,別具意義。 一個透明塑料箱子里設有蠶蟲的“食堂”和“衛生間”,同學們利用物理學的對流原理,將蠶蟲糞便輸送到一個收集空間,保持衛生。梁芷韻說,養蠶裝置經過多番改良,以減低蠶蟲在太空中死亡的機會,預計它們升空8天后吐絲結繭。“我們估計在失重情況下產生的蠶絲會比較粗,韌性較強,可應用于不同范疇,包括制作航天服。” 由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5名高中生構思的“水膜反應”,同樣是受王亞平在太空向學生展示的基礎物理實驗啟發,特別是其中一個在失重環境下進行的水膜實驗。學生勞莉欣介紹說,他們參照王亞平的做法并結合化學知識,設計了將聚合物聚乙烯醇溶液及飽和鹽水混合,以進行相轉化過程的項目,待風干后就會形成固體薄膜,過程最多只需一至兩分鐘,期望未來可進一步研發成透氣但不透水的人造皮膚和透析膜。 這一實驗在比賽中獲專家稱贊有實用性,每張薄膜的成本低至幾分錢,而且使用的實驗器材較輕巧,方便帶上太空。 >>獲獎學生 本月將到訪甘肅酒泉見證神舟十一號升空 據悉,這些得獎項目的學生將在本月中旬到訪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見證神舟十一號升空。 此外,同學們日前還獲邀到訪禮賓府,向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介紹得獎作品。“行政長官對香港科研抱有很大希望,他對我們說‘這不是終結,而是開始’,大大鼓勵了我們繼續探索科學。”“太空養蠶”實驗的另一位設計者黃采妍高興地說。宣基中學物理科老師周穎熙認為,讓香港學生近距離見證中國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