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創新論壇正式開幕,眾多國內嘉賓圍繞創新、供給側結構改革、經濟轉型等話題為現場來賓做了主題發言。會后,現場的企業家、科學家還與來賓相互交流,問答分享,為現場來賓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交流會現場,嘉賓正在演講 創新驅動跨越 謀求更大發展 中鐵大橋局集團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工學博士劉自明 在昨日舉辦的2016年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創新論壇上,中鐵大橋局集團董事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工學博士劉自明分享了他對創新的感受。 “創新是為了跨越,是為了更大的發展。”劉自明說,在上世紀50年代,中鐵大橋局集團剛剛成立的時候,所造的第一座橋的跨度僅僅只有128米,而如今中國能夠建造橋梁的跨度已經達到了1700米甚至更多。這是一個巨大的跨越,更是一項創新。 正在建設的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合福鐵路的延伸、京福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長樂副中心城市和我區的快速通道,它還是我國首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在劉自明看來,能夠建設這樣的一座大橋正是因為創新的驅動。 2013年,中鐵大橋局中標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并隨后進場建設。在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下,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這支“建橋鐵軍”克服了一個個世界級難題,順利開展深水樁基施工,開辟了世界尖端建橋技術的創新之路。 建造橋墩,首先要為施工創造一個無水的環境。全國各地的橋梁建設中,有許多種方法可以實現,但深水鋼吊箱圍堰施工可謂是一次大膽的創新。 這項創新正出自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圍堰施工。大橋施工海域風大浪急,采用常規的鋼圍堰在安裝、拆解上需要耗費很大人力、物力,不僅增加了難度,還對整體工期不利。 深水鋼吊箱圍堰充分利用現場大型吊裝設備的優勢,采用浮吊整體吊裝鋼吊箱圍堰,整體下放,完成了鋼吊箱直接就位施工工藝,拉壓桿的應用平衡了吊箱在海中承受的波浪力、水流力產生的水平力,大大簡化了施工工藝。 這是一次打破常規的嘗試。 實際上,這僅僅是項目部科研攻關所取得成就的其中一項。面對一個個世界級施工難題,建設者們把他們轉化為技術創新。 國內首座公鐵兩用大橋,能夠實現上走汽車、下行鐵路,讓許多人津津樂道,但造墩、架梁的艱難,只有奮斗在一線的工人最清楚。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共58跨,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長。為解決現有的單孔造橋機作業長,成橋速度慢的難題,技術攻關人員研發了雙孔連做節段拼裝造橋機。 與現有的單孔造橋機相比,可節省一半的工期。 這些也只是九牛一毛,諸如“模袋圍堰”施工工藝、“水下不離散混凝土”施工工藝、深水區與淺水區穿插作業、平臺和棧橋同步推進的施工方案等創新技術先后出爐。 截至2015年年底,項目部已上報科技開發立項12項、工法9項、專利10項。更值得稱道的是,在全員的參與,項目已成功攻克了“深水有覆蓋層大直徑鋼護筒獨立平臺的搭設”“深水裸巖組合平臺的搭設與穩固”“深水裸巖大跨長距重載棧橋的搭設”“大噸位整體鋼吊箱設計與施工”“臺風區碼頭與后場配套設計與施工”等多項技術難題。 |